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北仑人千里追寻!被封印近六十年的日军侵华暴行铁证终于呈现世人眼前,震动全球!

2017-12-13 北仑发布

80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戮。

今天,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第四次以国之名义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一批海外华人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

捍卫历史真实和民族尊严

义无反顾地奔走各地搜证

将日军二战侵华暴行公诸于世



1996年12月12日

当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

德国商人拉贝(John Rabe)

所撰写的日记在纽约公开

当中详述600多例南京大屠杀个案

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铁证



2017年12月3日,现年77岁的德国牧师戴克先生

向记者细诉协助促成《拉贝日记》公诸于世的经历

戴克表示,当年他受大学同学邵子平所托

说服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公开日记

被封印近六十年的日军侵华暴行铁证呈现世人眼前


▲当地时间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莱因哈特夫人现身美国纽约,向世界各地记者展示外祖父战时日记

不久前,约翰·拉贝的后代将《拉贝日记》原件捐赠给中国。央视记者首次独家拍摄了这份珍贵的档案。

翻开这泛黄的纸张,一行行德文记录着1937年12月至1938年初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原件。

约翰·拉贝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的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这是拉贝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18mjm1qc&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拉贝日记》入藏中央档案馆


邵子平是谁?他是如何促成《拉贝日记》公开?


2017年12月2日邵子平摄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前/受访者供图


今年81岁的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南京鼓楼医院,长期在联合国总部从事人力资源与法规工作。1988年起邵子平与美籍华裔热心人士在纽约创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等机构,立志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讨回公道。


“恢复历史原貌 让日本道歉”


邵子平从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的着作了解到,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保护难民外籍人士中,拉贝地位格外突出,拉贝成为他寻找南京大屠杀证据的突破口。


机缘巧合下,邵子平透过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得知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下落,遂拜托德国老同学戴克牵线。居于柏林的戴克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在柏林福音教会工作,2006年退休。1963年至1967年,戴克与邵子平同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求学,二人结识后建立起长久友谊,一直保持联系。


戴克忆及当年情况说:“我问邵子平,你为什么要找这些东西?”邵子平回答说:“必须向世界揭露日本对中国的残暴行为。但是得有证据。”戴克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邵子平真诚地说,父亲是驻日外交官,发生南京大屠杀时自己是婴儿,并不在南京。“可以想像,如果我没有因为父亲的工作离开南京,定会与所有的南京无辜民众一样,面临被日军屠杀的危险。”


戴克表示,躲过劫难的邵子平一直认为,自己与南京当时受难民众拥有共同的命运,而邵子平对得到《拉贝日记》如此执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日本政府没有像德国政府那样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继而道歉与赔偿。为此,邵子平力图恢复历史原貌,让日本政府对中国遇难的无辜百姓道歉,同时也为受难者争取经济赔偿。


戴克又谓,邵子平曾邀请他去纽约看美国牧师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的纪录片,他看后感到非常震撼,认为有必要将记录南京大屠杀史实重现人间。


邵子平:戴克是关键


戴克清楚地记得,“1996年,邵子平找到了我,请求我联络莱因哈特夫人,提供并允许复制她祖父拉贝的日记,因为邵子平相信,一位新教牧师在莱因哈特夫人的眼中当然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人”。戴克致电居住在柏林的莱因哈特夫人问道:“日记还在不在?”莱茵哈特夫人回答说:“日记是有的。外祖父把日记直接交给自己保存,叮嘱留给后世,不要让它消失。”


断断续续通了两三个月电话,戴克最终打动莱因哈特夫人,他诚恳地告诉对方:“为了让真实历史能传承下去,为了受难者和他们的家人,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有了这些历史和它的凭据、证人,重现历史真相,我们才有可能迫使日本政府向中国的受难者道歉,以至于给予赔偿。就像德国这样。


1996年12月12日下午2时整,在59年前南京城沦陷同一时刻,美国纽约曼哈顿洲际大饭店里,记者招待会开始,当时65岁的莱因哈特夫人现身,向世界各地记者展示外祖父战时日记,轰动全球。时至今日,说起《拉贝日记》,邵子平仍兴奋地说:“我有个同学在德国教会里做神父的,他成了关键。”


“查电话簿 找到50多个拉贝”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在南京大屠杀六十周年之际,张纯如出版英文版《南京大屠杀》一书


茫茫人海,找寻拉贝后人如同大海捞针,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没有互联网,让《拉贝日记》重现人间的搜索过程有多艰鉅,实在难以想像。


1993年,邵子平专赴德国寻人。他说,“我在柏林查电话本,打了好多电话,找到五十几位拉贝,都跟我要找的拉贝没有任何关系。”德国牧师戴克表示,邵子平在1993年来德国,到柏林教会的档案库里翻找,冀能从教会活动文件里发现关于拉贝及其后人的线索,“但他没有找到任何记载”。1995年2月,邵子平遇上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成为转捩点。当时,张纯如联络邵子平,请他协助收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邵子平提示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一个德国人叫拉贝,我们要想办法找到这个人。”1996年4月,张纯如通过德国在华侨民组织“东亚之友协会”,辗转找到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对于《拉贝日记》重见天日,邵子平说:“这是张纯如的功劳!”


“日记,眼前猛然一亮”


原来,邵子平从莱因哈特夫人处得到的一批德文资料,包含一份拉贝写给希特勒的报告,当中提到:“如果你(指希特勒)不相信的话,可以看我的日记。”“日记”,邵子平眼前猛一亮,立即致电莱因哈特夫人询问《拉贝日记》记载时间,得知日记是从1936年9月写到1938年4月。“老天啊!这就是南京大屠杀整个时期,这实在太重要了!”邵子平激动难抑,急切地请求“日记能不能给我?”邵子平不放过任何微小线索,是《拉贝日记》重现于世另一关键。


“日记读到的都是流着的血”


邵子平得悉《拉贝日记》的存在后,说服拉贝后人公开此书的重任落在德国戴克身上。戴克忆述,电话交谈中,莱因哈特总表现出“畏惧和顾忌”,不愿回忆这段历史。


外祖父被德政府“封口”


莱因哈特夫人向诉戴克,她1931年出生在中国,常随母亲去南京看望拉贝,“曾在南京目睹过可怕的事情”。1938年,拉贝返德后把南京经历告诉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坦言,外祖父返德后失去在西门子公司重要职位,穷困潦倒,更被德国政府要求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战争罪必须保持沉默”。1950年拉贝去世后,莱因哈特夫人收到《拉贝日记》九册作为遗产继承,她对戴克说不能把这些日记留在家里,因她“打开日记所读到的都是流着的血”,“如果跟日记在一起的话,会窒息。”为了心灵平静,她把日记全部送给舅舅奥托.拉贝。


戴克说:“经过长时间犹豫,莱因哈特女士终于确信这段历史对于国际,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以及德国公众,是非常重要的原始文件。她同意把日记拿出来”。1996年11月,莱因哈特夫妇亲往德国南部说服舅舅取来日记,然后送到戴克办公室,《拉贝日记》封印终获解除。


纽约发布会 记者来自全世界


忆起1996年12月12日《拉贝日记》发布会盛况,作为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的邵子平历历在目,他说:“记者大批地赶来采访,包括日本所有大报记者”。“公布《拉贝日记》经过精心设计,使南京大屠杀历史在全世界产生前所未有巨大冲击力。”


“(发布会前)两千多页的拉贝日记,一页一页复印出来,印了500张就打一包寄到纽约”,“我一看,太有价值了!”邵子平立即请来历史学者鉴定。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说从未见过一份披露这段历史数量这么大、重要性这么高的资料。


邵子平当时向纽约时报说:“我们说,‘我们给你们纽约时报独家刊载,独家发表这个大新闻的专有权利’”。纽时决定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以全页发表。“但纽约时报说媒体界有个‘君子协定’,重大新闻得共享,所以联合会决定邀请世界各国记者召开记者招待会发布拉贝日记。”邵子平说。


邵子平通过戴克邀请莱因哈特夫妇来纽约参加记者招待会,邵子平夫人罗其云回忆说:“我们家就把主卧室让给他们,到最高级百货公司买全新床单。”


邵子平原来就是我们北仑人!

前段时间,还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

去过下邵“寻过根”!

父亲在世时经常说起他家在镇海

模糊中又记得老家在鄞县的东乡下邵

邵氏家族的根到底在哪儿?

近日,八十一岁高龄的美籍华裔邵子平博士

来到小港下邵寻根

在宁波邵氏宗亲群成员和下邵当地热心村民的帮助下

终于找到了祖辈生活奋斗过的地方


 


邵子平是美国华裔社会活动家,民国外交家邵毓麟之子,长期在联合国工作,曾任美国华人的“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手稿《拉贝日记》,即是在邵子平与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促成下公诸于世。


关于邵子平的父亲邵毓麟,有个别史料写作奉化人,大多数资料如《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浙江在台人物录》及其本人写的回忆录《胜利前后》都写为鄞县(今鄞州)人。


据邵老先生回忆,父亲在世时曾对他说起自己是镇海人,还说老家是在鄞县东乡下邵。但他发现事实上鄞县东乡并没有叫下邵村的,只有镇海江南(现在北仑区)有下邵村。为追寻家族的根,邵老先生向网络上的“邵氏宗亲网”询问,并写出了自家的排行和谱名,他的爷爷是“永”字辈,父亲邵毓麟是“贞”字辈,自己是“光”字辈,谱名“光旦”。


了解这些情况后,中国港口博物馆工作人员推算他的老家在北仑小港街道的下邵村。因为下邵村邵氏排行为“大朝一统、维日永贞,光宗茂学,贤秀挺生”,邵老先生家有三个字的排行与下邵相同,基本可确定就是本家。知道这一消息后,邵老先生兴奋地表示,一定要到他祖上生活过的地方住上一夜,感受下老家的气息。


11月4日下午,他们夫妇俩从上海赶到北仑下邵,住进了村里的小旅馆。第二天一大早,十来名宁波邵氏志愿者和中国港口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地赶来与他们汇合,一起在当地热心人的陪同下到下邵老街寻亲。大家参观走访了邵氏宗祠、学达小学旧址和安乐桥,并拜访了村里的一些老人,询问了村史村情,最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邵老先生就是地地道道的下邵人。


邵子平在下邵祠堂


邵子平在下邵街上


原来下邵邵氏是北宋邵雍之后,北宋末年金兵之乱,邵氏随帝南下,先迁慈溪德门乡(今慈城),后迁至北仑区下邵,分成四房,文一、文二、文三、文四。邵子平家是“文四房”一脉。 他家祖父邵永棠在清光绪年间去杭州做生意,生有二个儿子,二个女儿。次子邵贞波,就是他的父亲邵毓麟。因出门早,和家乡联系少,也因家谱的缺失,所以祖籍地就模糊不清了。



寻祖成功后,邵子平先生激动地表示,希望能在余生尽一点力,为家乡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大公报、中国港口博物馆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